每一朵花儿都有自己的春天,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,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,这是特教人孜孜不倦的追求。在湖北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,有这样一个团队,28年不离不弃坚守特教事业,把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办成享誉荆楚的明星特校。他们就是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肖正荣、魏海霞、陈利蓉、赵运平、杨慧玲、曹明会、黄齐梅、葛玉飞、王萍、郭小洁10名教师组成的建校团队。这所学校,是他们初心开始的地方,也将是他们一生坚守的净土。
28年的建校初心不变,变的是学校面貌
1994年,钟祥市委、市政 府贯彻落实“普九”大政方针,决定创建特殊教育学校,为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,让残疾学生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
1994年6月,特校首任校长王华喜带领筹建专班来到钟祥师范“招兵买马”,王校长用感人至深的话语,讲述了残疾孩子们的不幸和对上学的渴望,号召师范生积极投身特教事业。老校长的讲话深深打动了时任钟祥师范学生会主席的肖正荣,他毅然放弃保送上大学的机会,主动报名参加特校创建。在肖正荣的带动下,很快就有9名同学挺身而出、积极响应。
1994年9月,肖正荣和9名同学意气风发来到钟祥市特校报到。然而,校园内荒草丛生,教室破败不堪,在老校长和两名主任的鼓舞下,10名年轻的创业“合伙人”动手清理校园、布置教室。直到半年后,一所干净整洁的学校呈现在众人面前。特校首届招收56名听障生,1995年“普九”验收时,得到了“起步晚、起点高”的社会赞誉。
建校初期,信息渠道不发达,很多家庭并不知晓钟祥特校。寒暑假里,肖正荣就和9名同学骑自行车分组深入全市400多个乡村,走村串户,宣传劝导。经过精心动员,他们先后将100余名残疾儿 童招入学校。
因为最初的校舍是废弃的小学改建的,随着特校的发展和学生数量增多,已无法满足办学需求。2005年,肖正荣接任校长后,他始终以校为家。教学之余,他苦寻“门路”,四处“化缘”,使出浑身解数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0年11月,特校终于盼来了改扩建项目。国家拨款280万元,但学校压缩规划后的资金需求仍高达500多万元,面对重重压力,肖正荣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,他们一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另一方面自己动手,变废为宝。在10名“创建者”的带领下,全校26名教师变身“板车哥”、“铁锹妹”……从旧房上拆下2万多块彩瓦、削出了10万多块红砖,移植树木150余株。肖正荣还带着男教师从亲戚承包的大山上寻挖兰花、紫藤等花草靓化校园……在大家艰苦努力下,一所占地1.8万平米、建筑面积0.8万平米的花园式学校矗立在大众面前。
28年来,肖正荣团队以内挖潜力、外寻支援等方式共创收、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,让孩子上学无忧,为家长减轻负担。
28年的守望坚持不变,变的是爱心延续
钟祥地处湖北中部,是农业大县,经济并不发达,因残致贫很普遍。因此,钟祥特校的学生,大多都是贫困生。
特校的孩子,有的不会说话,有的是唐氏宝宝,有的是孤独症……28年来,肖正荣和9名同学亲历了学校创建、发展及崛起,面对一群群无助、无知,且渴望改变命运的残疾孩子,他们毅然选择与清贫相伴,默默坚守特教事业,在这里实现爱的延续。
陈利蓉老师为训练听障孩子开口说话,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,还把孩子的手拉到自己嘴边及喉部感受气流、震颤变化,通过百遍千遍的重复再重复,引导孩子正确发音,再加以定型培养。经过精心教学,当小萱发出第一声“爸爸”时,喷了她一脸的口水,陈老师却喜极而泣。杨慧玲老师仍难忘第一次当生活老师的窘境,记得6岁的小明直接把大便拉在床上,还用纸盖着不让看,但她依然强忍着要呕吐的感觉,流着泪把孩子抱下床,默默清理。她虽然哭过,但从没后悔过。
为了不让贫困学生失学,1997年起,在曹明会老师的倡导下,特校老师们雷打不动,坚持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10元钱,成立“扶残助学基金”,每年为学生捐款捐物均达1万多元,一直坚持到特校实现全免费教育。在他们的感召下,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你几百元、我几千元、他几万元……其中,仅湖北“何蕾爱心基金”就向特校捐款110万元,这也是钟祥市特校迄今为止接受社会最大的捐赠,学校还被命名为“何蕾爱心希望学校”,系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中唯一一所挂名希望学校的特校。
2007年,钟祥特校率先在湖北实现“五费”(生活、住宿、校服、学习用品及交通费)全免,从此,贫困残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从1994年办学至今,特校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,为钟祥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28年的倾心教学不变,变的是学生成长
“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,没有过多的要求,只希望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,能够融入社会,成为有用的人。”这是肖正荣在家访时,部分学生家长向他的倾诉。
残疾学生要想融入社会,必须掌握一技之能。为了让残疾学生用技能改变命运,肖正荣带领团队探索出湖北县域特校职业教育——“教育+康复+职教=就业”的办学新路子。为奖励职业教育先进特校,湖北教育基金会奖给钟祥特校价值20万元的职教设备,建了家政室、烘焙室、干洗室、美发室4个实训教室。王萍、陈利蓉老师大胆创新,开发丝袜花、十字绣、DIY发夹制作等10余种手工艺课程被评为荆门“教改十大创新项目”。2020年,郭小洁老师带领22名师生参加湖北省师德建设年活动,现场展演丝袜花和粘土职业教育项目,荣获特等奖。近年来,有40余名师生参加国家、省、市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奖。
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,残疾学生也不例外。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从建校开始,肖正荣团队就始终把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,大力开展体艺美特色教育,为残障孩子创造展示才艺的舞台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建校之初,没有运动场,葛玉飞老师把学校附近的汉江大堤当跑道,带领体训队早晚到汉江堤上日复一日地训练,特校第一个全省男子10000米冠军和女子5000米冠 军就诞生在这样的跑道上。至今,钟祥特校学生已在国际、国家、省级赛事中斩获金牌42枚、银牌28枚、铜牌25枚。祝家周同学更是成了国内听障体育明星,他多次夺得全运会及省运会冠军,在第23届世界听障奥 运会男子400米栏决赛中获得第七名。没有律动教室,魏海霞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在水泥场地上排练舞蹈,因为听力残疾,孩子们对节奏没有概念,每一次辅导,每一个动作,魏老师都要做数百遍,膝盖磨破渗血,连走路都困难,但是师生们咬着牙坚持再坚持,用血和汗水,换回了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,杨凡同学更是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,5名学生因为体艺美成绩突出,被相关单位和企业录用。
肖正荣团队数十年如一日,潜心探索特殊教育,他们结合省级课题《培智学校快乐生活教育生活课程校本开发研究》,大胆组织教学骨干总结、编写《培智快乐生活教育课程16例》校本教材,并编印发行。根据智障生智力发展的水平,黄齐梅、赵运平等老师关注每一名培智学生,把学生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层次,进行洗衣、叠被等生活技能教学,定期组织培智生开展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和帮扶结对活动,这种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得到专家的认可和推介。
为了让无法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也能接受教育,2017年起,钟祥市特校设置以“送教上门、专业辅导”为形式的服务模式,全员参与。最远的家庭在大山深处,单程有70多公里,老师们采取分组方式,克服各种困难,跋山涉水,来到这些孩子家进行授课,做到“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”。仅2021年,学校就派出30余名教师,每月利用休假时间,义务为钟祥市14名重度残疾孩子送教372个课时,累计送教路程达1万多公里。
28年间,钟祥特校累计招收听障、视障、智障等残疾学生500余人,其中,55人经高中接力考入长春大学等高校、21人自主创业、58人进入富士康等名企工作,他们用知识和技能改变了命运,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。目前,学校有在校生131人,办学规模位居湖北县级特校之首,办学成绩名列全省特校前列,还成为湖北首个由县级特校承办国培特校校长培训项目的学校。近几年特校先后接待了CBM 国际康复组织、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组、各级领导及同仁的考察学习达40多批千余人次。并荣获湖北省特校教科研先进学校、省运会突出贡献单位等180余项荣誉。
2022年1月,钟祥特校肖正荣等10名建校团队被钟祥市人民政 府授予“感动钟祥 最美钟祥人”荣誉称号。如今,肖正荣和9名同学仍践行着28年前的誓言,默默坚守在平凡的特殊教育岗位上。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,学校从1994年的13名教师,壮大为拥有53名教师的和谐团队。这些教师也将沿着他们的步伐,决心选择清贫、扎根特教,在特殊教育的舞台上延续大爱,展现不一样的人生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