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守望,满树芬芳——记东宝区仙居乡初级中学教师陈小敏先进事迹

发布日期:2022-09-01 08:56信息来源: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、荆门社区网


虚心于学   精心于研   争做教学的行家里手


陈小敏,1996年8月从沙洋师范普师班毕业后来到仙 居中学任教,现是一名中学语文和思品教师,兼任仙 居乡教育总支辅导员。


“师者,所谓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”。没有勤勉学习,则必将是道之不深,业之不精,惑则永惑!教学中她始终坚持“学以致用”的原则,力求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工作中去,从99年到现在她一直担任九年级教学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:即研究《考纲》,在方向上做文章;研究课本,在基础上做文章;研究试卷,在提质减负上做文章;研究学生,在落实做文章。近10年来,因教研教学成绩突出,多次获得东宝区 “语文学科先进个人”、“思品学科先进个人”、“先进教师”等荣誉称号。


深情关爱   包容善待   争做学生的成长助手


担任班主任14年,每接手一个新班,她都会通过家访或向其他老师了解摸清学生的情况,哪几个是贫困生,哪几个留守生,哪几个单亲,她总是烂熟于心。她始终秉持一个信念: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。她坚信:“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,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。” 当班主任14年来,她总是细致入微地关爱每一名“留守生”,给予他们慈母般的关爱。


如何让大山里的孩子胸中有志、心中有远方、脚下有根,是陈小敏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。如何激发孩子们的自信,从而让他们获得一生成长的动力,是陈小敏教育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她主张推出的“夕会下的讲话”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,她常利用每天10分钟夕会或课前5分钟,让孩子们发表5分钟的演讲。这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自律自强勤学上进的潜能。


仙居是一个贫困乡,受打工经济影响,家长和孩子们始终想走出大山,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。他们的理想世界几乎没有反哺原乡、传承农耕、归依故土的观念。如何培育热爱乡土、将来能反哺乡村的人,陈小敏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做一些“有根”教育。她让孩子们跟家长学做麦酱、豌豆酱、香菇酱、土蜂蜜、葛根粉、熏肉、卷曲,告诉孩子们这每一样都沉淀着山间阳光、雨露的洗礼,每一口都盛满了咱仙 居人朴实、热情的生存智慧。她常利用夕会和孩子们交流仙 居这片红色热土,用革 命故事激励孩子们在这片热土上勠力同心、踔厉奋发。孩子们在仙 居中学胸中有志、心中有远方、脚下有根,能够健康成长、反哺家乡,是她欣慰的时刻。


合力同事   家校联手   争做家长的信赖朋友


在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,陈老师十分重视合力同事,家校联手,拓展教育空间,增强教育合力。与同事之间,陈老师总能建立良好的关系,在教学中她宁肯牺牲自己所教学科的时间,也要顾及别的学科。在生活工作中,她及时主动地征求其他老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,并尽可能采纳实施。与家长之间,陈老师常用家长接送学生的时间,跟家长交流学生的表现,还通过QQ、微信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。热情相待,坦诚沟通,让同事都争着与陈小敏老师带同一个班级,同事们都说,与陈老师带同一个班省心,舒心;家长们一听说孩子在陈老师班上都说“放在妈妈班好,我们没有不放心的。”


扎根深山育幼苗,爱心化雨枝叶翠。26年的坚守,九千多日夜耕耘,精心呵护的,是农村孩子蓄势起飞的梦想。从学业到生活,她用自己的所有心血,换来书声琅琅,从未间断。不变的,是一届又一届孩子的笑颜;不变的,是她甘愿奉献,全心育人的身影。她用自己的青春,铺就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光明大道;用爱心与勤恳谱写着无私奉献的青春之歌。


打印 关闭